找到相关内容1599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法住世期到底有多长[索达吉堪布]

    而言,世界上公认的是《俱舍论》的观点,也就是说,佛法住世总共五千年。按世界佛教联合会的推算,今年是佛历2553年,这是小乘上座部的观点,与《俱舍论》也非常相合。 释迦牟尼佛的教法,其实又叫普贤...;袈裟染色时,染料也无法把衣服染成红黄色。(有些法师认为现在已过了形象期,这种观点不太合理。依照我们的分析,还是《俱舍论》的说法比较对。) 在最初的果期,也就是佛陀在世时,以及佛涅槃后不久,得...

    索达吉堪布

    |佛教|佛法|住世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10/13035691987.html
  • 认知“中有”

    中有,投生的那一刹那称为生有,投生以后第二刹那至死有之间,称为本有。  一、“中有”定义  在《俱舍论》中说,处于死有和生有之间所起的五蕴身就是中有的定义。这里说“起”五蕴身而非“生”,是有原因的。...承认中有的存在,比如以大众部为代表的一些部派就否认中有的存在,他们认为在死有和生有之间并不需要象中有这样的衔接,而世亲论师认为中有并非可有可无,而是真实存在,并在《俱舍论》中以教理二证来证明中有的存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32948371.html
  • 佛教中常用的一些时间换算

    俱舍论卷十]  【一小劫】 乃时间之单位。(一)大毗婆沙论等谓,人寿自十岁起,每过百年增一岁,至八万四千岁为增劫之极;又自八万四千岁起,每过百年减一岁,至十岁为减劫之极。此一增一减,共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,称为一小劫。经典中常有此语,如法华经卷一(大九·四上):‘教菩萨法,佛所护念,六十小劫不起于座;时会听者亦坐一处,六十小劫身心不动,听佛所说,谓如食顷。’[俱舍论卷十、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]  (二)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3249956.html
  • 生命轮回的中间状态——“中有”

    死有,在死有和生有之间的状态称为中有,投生的那一刹那称为生有,投生以后第二刹那至死有之间,称为本有。  一、“中有”定义  在《俱舍论》中说,处于死有和生有之间所起的五蕴身就是中有的定义。这里说“起”...俱舍论》中以教理二证来证明中有的存在。  1、理证  世亲菩萨认为,世间的农作物比如稻谷之类,他们从种下种子到生成果实中间,不会出现中断的情况,中间一定有苗芽相续,直到最终结果,同理,有情生命的轮回相续,...

    喜饶嘉措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41377334.html
  • 论翻译家玄奘对中国佛教发展的贡献

    惑,又到赵州向深法师学习《成实论》。玄奘从赵州到长安,栖止大觉寺,向岳法师学《俱舍论》,尽达要理。他在吴蜀已经学习了《摄大乘论》,到达长安后他仍向常、辩两位大德求教佛教奥义。  当时长安为《涅槃经》...②  651年 《大乘成业论》·(T.1609,Nj.1221)  《阿毗达摩俱舍论本颂》世亲造(T.1560,~.1270)及另两部经典  651年-52年 《阿毗达摩藏显宗论》众贤等造...

    [印度] 拉吉尔·夏沃克 著 康冬妮 译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01661983.html
  • 从原始佛教到阿毗达磨论书的二谛探讨(2)

    所谓第一义谛是“分别无所舍,是则第一义”,这如一切万法的构成要素――五蕴,是实有、实理,是第一义。  另外,如果我们将《杂心论》与《俱舍论》所说二谛内容作一相互比较,我们将发见,从《俱舍论》所说二谛文脉上看,似乎是引用了《杂心论》之文。现在兹举《俱舍论》卷22之文:  余经复说谛有二种:一世俗谛,二胜义谛。如是二谛,其相云何?颂曰:彼觉破便无,慧析余亦尔;如瓶水世俗,异此名胜义。  论曰:...

    释如戒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0647569.html
  • 印度小乘的新发展

    揉杂在一起了。  二、新有部与《俱舍论》  有部学说到了世亲时代,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,被称为“新有部”。  世亲是富娄沙富罗国人(意译大夫城,今巴基斯坦白沙瓦西北,贵霜王朝时犍陀罗首都),于有部出家,...纠正有部的旧说,形成了一个结构严密的新体系。它以“四谛”为中心,把小乘佛教对世间和出世间的基本观点规范化和系统化,概念明晰,哲理性强,可以称是小乘佛教最后的哲学代表。  《俱舍论》把现实世界分为两大类: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552155488.html
  • 行蕴

    、乐等,受相显了;三无色中取空等相,想相显了,所以别成二蕴。据理而论,受想两个心所,实亦由思作令成善染法,此约据胜为论,根据《俱舍论》的说法,受想二种别建为蕴,有三个理由:如《俱舍论》界品颂说:“净根...,界别、次第生。”即由见色法已生起领受,由领受而生取像的想,由想而起造作行,乃至生诸了别。受想为领境取像的生造作行及了别识的主要过种的心所法,故特立为蕴。《俱舍论》文说:“谓受与想,于诸行中,相粗、...

    正果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25448281.html
  • 台湾百家书画展

    东方茶文化 推荐法宝:一、瑜伽师地论二、成唯识论述记三、宗镜录四、法相大辞典五、龙树菩萨著作集六、无著菩萨著作集七、阿毗达摩俱舍论八、大方广佛华严经九、大般若经十、大方等大集经十一、大宝积经十二、大般...

    儒墨堂文化艺术馆

    |儒墨堂文化艺术馆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bnznews/2006/06/1742424528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为何说‘是人弘道,非道能弘’,意义何在?

      如本法师答:道(梵语marga,巴利语magga),音译作末伽,即是目的地之通路,或指踏行之道。依据俱舍论第二十五卷,道即通往涅槃之路,为求涅槃果之所依。准此,道乃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。广义而言,亦指趣向证果之通路。依据大智度论第八十四卷,有人天、声闻、缘觉、菩萨等四种道。人、天以十善、布施(梵语dana)为道,而求世间之福乐。二乘以三十七道品(梵语bodhi-paksika)为道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121012930.html